人文化成风起云涌近现代的东方贸易良港
第五十一期近现代的东方贸易良港 营口近代历史展前言营口近代史便是中国近代史缩影的一部分。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年营口成为东北最早的对外开埠口岸,客观上成为了东北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从而使封禁日久的东北骤然与世界相遇。 在从粮豆码头演变为通商口岸的过程中,营口饱经了东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和掠夺,使营口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典型代表。在开埠之后的近百年中,营口先后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庚子之变、日俄战争、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随着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此起彼伏,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先后走上历史舞台,他们站在维护民族利益的立场上,与日本和西方列强抗衡对垒、奋斗图存,造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近代史诗,营口近代史也因此风起云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东方良港 晚清时期的营口营口地处渤海辽东湾畔,辽河入海口处。作为海河交通的枢纽,营口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就已经成为一处商业繁华的国内贸易口岸,素有“通郡渡津”之称。年,在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威逼下,营口被迫对外开埠。从此,西方列强纷至沓来,通过营口向东北腹地倾销商品,掠夺资源。营口港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贸易良港”。 以港口贸易为核心,营口的商业、金融业及加工业空前繁荣,成为东北近代商品经济的发源地。 营口独具特色的“大屋子”商贸模式 营口河岸码头可以停靠从海而来的大型木帆船和轮船,更可以让从辽河上游下来的河船靠岸,成为河运和海运船只转换货运的枢纽码头。 营口的一些商人发现这些南来北往贩运的货物几乎都在营口的后河沿码头装卸,需要有足够的货场存放货物,他们便在河岸辟建货场,早期只是露天堆放,或用席子围起囤子的简易货场,后来用砖建造仓库,提高了营口仓储服务水准,广受欢迎,成为代客批发兼代理交易的专门行业,由于堆存货物的货场占地面积大,在营口统称“大屋子”。 “大屋子”集中体现了营口商业的特点,其兴起与衰败就是营口商贸的发展史。该行业就是在信用保证下的“中介商”,作为买卖两方的“中间人”,需要取得交易双方的信任,这就要求“大屋子”的从业人员为人要公正、处事要公平、行事要公开,否则,生意都难做。“大屋子”经营者认识到商业道德的重要性,绝对不做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的事情,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那样去做,后果很严重,可能一单生意都没得做。有了信誉做保证,再有完备的商贸流通体系,这就奠定了营口作为近代东北物流中心的地位。 营口的大屋子要为客商存放货物准备好仓库和堆放场所,还得保证客商们有安身之处,还要帮助客商进行货物交易,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仓储运输公司,具有代理批发转运,兼办租车、租船、货物发送及交易中介、代管来往客商住宿饮食诸多功能,体现了大屋子主超前的商业意识。 早年营口商埠内的大街上具有服务性质的“大屋子”建筑随处可见,大屋子在没沟营(营口)司空见惯,经营模式几乎一致,塞满了埠内的主要街巷经其购销的商品五花八门,主要有粮豆、药材、茶叶、布匹、染料、山货、日用品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物品,其中以豆货三品(大豆、豆油、豆饼)为巨。大屋子依靠笃实的信誉代来没沟营(营口)的买卖双方进行货物交易,从中获得佣金,扣佣率为百分之五,即买三卖二,每单交易中,买主拿出交易额的百分之三给大屋子做佣金,卖家则出交易额的百分之二。大屋子收取的佣金为何要分成二、三不等呢? 营口的大宗输出商品是东北的土特产,如大豆、粮食和人参、鹿茸这些贵重药材等,通过水、陆运输集中到营口,存放在某家“大屋子”。这些土特产并非按已签契约(合同)运来的,而是先运到营口再寻找买主,并购买其他货物。而营口的大宗输入商品则是洋货和京广杂品,如白面、布匹、丝绸、染料、红白糖等,也不是有了买主才海运到营口,也是先把货物运来储存于某家“大屋子”后,再批发出售并购买其他货物。 这些大宗货物,在当时即清末只有10万人左右的营口,自身消费十分有限,面对的大都是南来北往的客商。其时,营口的批发商即大屋子商号,占营口市场商贸份额的90%以上,零售商则是中小商户和小商小贩。不论经营东北土特产,还是经营洋货和京广杂货的批发商,都以“大屋子”的商业形式出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屋子”为适应客商需要应运而生,并随着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得以发展。 ------FM95.1《主播带你去旅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ronga.com/lrzy/10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酒变毒酒,再三提醒5种中药别拿来当
- 下一篇文章: 86岁名中医别乱吃补药,人参也能吃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