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锋#东阿阿胶#中国自古以来,离不开一个“吃”字,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也一直流传到现在,长时间的农耕文明和对饥荒、乱世的记忆传承,让中国的饮食文化尤为博大精深,在大多数外国人看来无法食用动物内脏,国人都能利用繁复的烹饪手法做成一道道流传千古的美食。而中国的中药也一直秉承着“食药一体”的理念,许多人们日常的饮食如萝卜、青菜之类也各自拥有不同的药用价值。随着现在的条件水平不断地提高,国人的饮食不仅对一般的食物的要求更为精致,也开始对营养滋补品也开始提高要求。例如人参、鹿茸等这些沿用上千年的滋补上品,也逐渐走入了平常百姓家庭的餐桌。在这些滋补品里有一个是异类,就是东阿阿胶,这是一个靠驴发家致富,曾经比茅台酒还赚钱的产业。在年之前用一套目前看来颇有成效的营销手法将其炒成“神药”,赚的是盆满钵满。然而随着热度过去,东阿阿胶褪去了营销强行为其披上的外衣之后,销量一路下滑,直至如今已无人问津。坦率讲,东阿阿胶既不是网友口口相传的“水煮驴皮”,也并非是营销包装的那样“神药”,从某种角度分析,它更像是中药体系中的“保健品”,既不是垂手可得的廉价“皮冻”,也不是价格令人咋舌的“驻颜圣品”。早期的东阿阿胶价格一直非常“亲民”,没有现在这么贵,那个时候一斤只需要50元。是寻常百姓消费得起的中药保健品之一,但是随着恶意或善意的营销,东阿阿胶的价格也似坐着火箭一样蹭蹭上涨,以至于一斤达到五六千元,这种明显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格,其实正在摧毁整个阿胶产业!东阿阿胶真正大幅度涨价始于年,当时秦玉峰成为东阿阿胶的总经理,上任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东阿阿胶的营销进行到底,并且持续涨价。换句话说就是将东阿阿胶炒贵起来,直到成为“奢侈品,”那钱玉峰是怎么炒贵的?秦玉峰第一件事就是耗资万,在山东聊城修建了阿胶博物馆,随后又砸了几千万,在电视广告、媒体宣传、影视剧中植入广告的方式让阿胶成为了“滋补圣品”。在类似的宣传中“东阿阿胶的价值在清朝时买阿胶的钱折合成现在的价格也差不多四五千一斤。”这类言论比比皆是。然后东阿阿胶实行开始先控货后提价的策略,将阿胶块出厂价上调20%,并在同一时间监督终端的零售价到位,只要价格不到位的经销商全部停止发货。于是东阿阿胶的价格如同脱缰的野马,从年一公斤80元的东阿阿胶涨到了年一公斤元。整整涨了%倍,茅台涨价相比之下都算是“弟弟”了。然后,东阿阿胶采用经销商+代理的模式,诱导经销商们囤货。秦玉峰仅仅在一年内涨了五次价格,为什么要这么做?是真的是要让价值回归吗?并不是,而是东阿阿胶的保质期只有五年,不像是以同样的模式销售的茅台,只要买下来,时间越久就约增值。年到年间,连续十三年,每年都保持高于10%的增速让东阿阿胶赚的是日进不衰。自此在中国没有一头驴能或者走出河间,驴皮从年每张20元一直飙到年每张元。驴皮比驴肉更贵的现象也从此时开始呈现。年后,国家卫计委官微就发文说“其实阿胶并不值得买,本质上也只是“水煮驴皮”,用天价去买阿胶,不如多吃几顿驴肉火锅。”,之后,东阿阿胶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营收在不断地减少,年更是出现了亏损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将近.32%。算上年上半年的亏损,东阿阿胶已经连续亏损了超过5个亿。即便是东阿阿胶为了节省成本,大量进口非洲驴皮来填补国内驴皮价格过高的缺口,也大幅度进行价格调整,从年开始下降到元一斤。但在全民认知提升的情况下,过度炒作的恶果依旧在持续,亏损和市场萎缩没有得到改善。如今,全国各大经销商手里的阿胶虽然价值仍在,但已经“有价无市”了。年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下降3.04%和32.08%,库存增长了两倍之多,出现了累库的现象,而且越到保质期时间临近,这些经销商也就越发的着急。面对这种情况,经销商也只能是低价清理库存,东阿阿胶的前景看来已经是必定的结果。目光短浅的恶意营销营销,类似于小商贩口中的吆喝。人们口耳相传的“萝卜赛梨、甜脆大葱”之类大抵如此。萝卜当然不会赛梨,大葱也并不甜脆。但这种以夸耀自身产品来吸引顾客的方式是所有广告的精髓,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夸耀自身产品来招徕消费者本无可厚非,萝卜还卖萝卜价,大葱还卖大葱价。但是,恶意通过市场营销,制造本不存在价值和消费需求,把萝卜卖出人参的价格。并诱导消费者的行为就并不值得提倡了。尽管这种营销手段会获得一时之利益,但长久以来的品牌形象和品质都会遭到消费者质疑,最终被消费者弃如敝履,亏损和销量萎缩也就在所难免。阿胶作为我国中药体系中一味“食药同源”代表性的药品,当然不应该只是“水煮驴皮”,短期的恶意营销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破坏者。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在消费过程中也要对消费对象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不给恶意营销的商家利益空间。最后,作为中国阿胶市场的代表性企业,东阿阿胶回归老百姓的生活才是真正扭转亏损的最好方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ronga.com/zylr/1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