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上下三千年
阿胶一碗 芝麻一盏 白米红馅蜜饯 粉腮似羞 杏花春雨带笑看 润了青春 保了天年 有了本钱 这是首元曲,出自元曲名家白朴的《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说的是江南女子食用阿胶补血养颜的事。 由于阿胶具有“久服,轻身益气”的特点,历史上也是皇宫贵族日常服用的保健品。三国曹植、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理学家朱熹、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曾国藩等等,都是阿胶的忠实拥趸者。据史书记载,从北魏开始,阿胶成为贡品定期向朝廷进贡,到了唐朝,熬煎阿胶的取水井被朝廷封闭,称为“禁井”,每年冬季,朝廷派人打开水井,精选驴皮熬胶,产品直接送入皇宫,成为贵族们养生保健的高级滋补品。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穿越,回顾关于阿胶的发展历史。 阿胶,中药材名。本品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动物形态详驴肉条。功能主治为: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 (来源:百度百科) 国内最早的医书中的阿胶 马王堆汉墓出土《五十二病方》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以清煮胶”的记载。据考,《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医方。证明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阿胶的生产技术。 东阿道地阿胶,只在冬至和春分期间熬制,采用鲜驴皮,不添加黄酒冰糖;东阿道地阿胶成品,在阳光下观看,颜色几近透明,又称血胶,历代只作为达官贵人的私家典藏。 周朝时期:出现胶的判别标准 成书于距今至少两千年前西周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已经对各种不同的胶有了描述:“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昔,深瑕而泽,紾而抟廉。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汉代:开始有了阿胶的称谓 “弊箄径尺,不足以救盐池之咸。阿胶径寸,不能止黄河之浊。” ——东汉·孔融《同岁论》 《神农本草经》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并认定阿胶“久服轻身益气”的滋补、养生价值。 《伤寒杂病论》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共录有十三处方,其中与阿胶有关的处方就有三首。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成为千古名方,至今仍然广受推崇。 南北朝:制作流程基本成型 北魏,《齐民要术》中对阿胶的“开胶时节、用皮、用火”等制作流程基本成型进行了详细的表述。 唐:“药典:将阿胶列为上品 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将阿胶列为上品并对阿胶的药效、药性、禁忌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明代:全面总结 明代,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医药学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深入广泛。 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全面系统的总结阐述了其效用范围。 清朝 至清中叶,阿胶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中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益肾的作用。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 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示下,根据温热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的虚风之方。如其在《温病条辨》中所载的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即取阿胶滋阴养液的功效。 现代 近现代以来,人们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阿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阿胶含有丰富的骨胶原,水解可得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等。 另外,阿胶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产生,并能提高皮肤细胞自身的SOD的活性,从而起到美白、抗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 走遍中国——养生阿胶 目前+人已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中年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ronga.com/lrgx/3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滋补百科强身健体补肾壮阳,鹿茸泡酒
- 下一篇文章: 世界最贵的奇楠沉香价格一克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