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之东阿阿胶水
自古阿胶出东阿,南朝陶弘景曾说到:出东阿,故名阿胶。 东阿阿胶作为中药里的“补血圣药”“滋补上品”是和人参鹿茸一样作为补药珍品,在传统医学及历代草本里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古代,阿胶历来也是朝廷贡品,皇家专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了对阿胶的详细记载,称其"久服,轻身益气"。 《神农本草经》还记载到“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这里提到的阿井被称为中国四大宝井之一,相传为上古神农氏发掘,距今已超过三千年的历史。神农氏游历名山尝遍百草,记载并发明医药教人治病,被称为“医药之祖”。据说他在深山里采药氏,发现一眼泉水涌动,泉水清澈见底,色绿而重,掬而饮之,清冽甘美,令人神清气爽,力量大增,不禁大喜,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宝泉,于是找来当地人挖掘成井,并告诉当地人多饮此井水对身体大有益处,后来因周围长着阿魏草,这口宝井被叫为阿井。 虽然这是有关阿井最早的传说故事,但是当地人知道熬药用此井水效果更好,阿胶制作坊间更是知晓阿井水是阿胶之源,没有阿井就没有阿胶。 写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曹植因争储失利而受到政治迫压,被贬来到东阿县,刚到的时候他心情抑郁,悲愤难填,身体状态不好,人也非常消瘦,他在《迁都赋序》写到:“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东阿是一处桑田具丰的地方,有山有水,来到东阿后曹植的生活开始渐渐平稳下来,也远离了权利斗争风暴中心,后来在当地人的建议下开始饮用阿井水,服用阿胶,慢慢的身体开始好起来,人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这让疲惫不堪的曹子建慢慢看淡名利,开始寄情于山水和诗文,在东阿度过了他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三年。 虽然是一个被贬的苦命皇子,但他还是很感激来到东阿,曾经写过一首诗歌赞叹东阿阿胶的功效:"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 曹植后来被封为东阿王,他非常看重阿井水与东阿阿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于公元年,三国魏太和三年,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从此阿井成为东阿地理当中不可或缺的地标。《金史·志第六地理中》就曾记载:“东阿,有吾山、谷城山、黄河、阿井。” 宋朝诗人梅尧臣诗曰:“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胶。”阿井胶,便是东阿阿胶。 自古判别阿胶的好坏,除了使用驴皮的质量以外,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是否取水自阿井水,这除了传统中医药谈药材必谈产地,讲究是否正宗以外,也考量药材的道地问题,这其中也许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因素所在,但也是经过历代医家的探索研究总结而来。 对于阿井水和阿胶的关系,历代医家却认识高度一致,“阿胶就是阿胶,它是因得到阿井水炼制而成”。 因此曾经明代江南一带用正宗驴皮制作的胶被称之为“驴皮胶”,认为与正宗东阿阿胶是有高下之别,不可混淆的。 这也是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曾派尉迟恭奉旨封井,只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的一个原因。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熬胶,谓之阿胶。” “阿井在东阿县,有官舍禁之,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说,阿井水来自济水,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的。不远千里蜿蜒而来的济水在山东东阿与泰山水系与太行山水系相遇,它的地下潜流与两大本地水系相汇而成东阿水,而阿井正好处于这三大水系的汇接处,故遇干旱而不涸,长年碧水如经,水质清冽甘美,自然是熬制阿胶的上选水质。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 每年冬至,在东阿县仍然延续着千年来“阿井取水”的传统文化仪式。冬至子时取阿井水炼胶,这是传承了年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程式,伴随着古老而庄严的音乐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东阿阿胶(SZ.)总裁秦玉峰,开启阿胶井上的御封,登台汲水,将井水注入炼胶金锅,开启新一年的制胶。 秦玉峰说过:传承创新千年阿胶文化是每个东阿阿胶人的使命。与古汲新,坚守道地,成就独特品质,方成大家,这也正是东阿阿胶的正本清源。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ronga.com/lrsz/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张动物皮一年卖了45亿,10年疯涨15
- 下一篇文章: 十一大山深处的本草智慧,体验古老的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