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溪云数智生物科技公司食用菌生产告别
木屑、麸皮、玉米芯……9月8日早上9点,在贵州溪云数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工厂的搅拌车间内,只见工作人员将原材料倒在机器里搅拌。图为工作人员在食用菌装瓶生产线上作业。实习记者梁超摄随着机器的转动,搅拌好的培养基装好瓶又开始流向下一个车间。在机器自动快速的操作下,一个个食用菌培养瓶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诞生”。与传统种植食用菌不同,该公司通过科技赋能,引进国内外先进食用菌培养技术、栽培设备,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食用菌生产从原材料入库、菌种培养、菌瓶培养、菌菇培养到采摘分选包装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全过程的质量保障能力。“自今年2月试生产以来,已实现日产鲜菇14吨,预计明年3月初达到设计采收产能,可实现日产食用菌45吨,年产食用菌1.5万吨,年产值1.5亿元,带动周边余人就业。”贵州溪云数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人代表奚俊说,今年预计能实现产值余万元。“菇房”门口的电子屏幕上,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一目了然,并随时可控,使食用菌一年四季可以在最佳状态下生长。“使用大棚、简易机械栽培食用菌,是食用菌行业的初级生产模式,存在着生产规模较小、易受气候影响、抗污染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奚俊说,采用精细化智能控制,不仅大大降低了能耗和人工成本,还提高了食用菌品质和土地利用率。以年产食用菌1.5万吨为例,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约需要多亩土地。现在通过合理布局厂房、搭建多层式菇架,该公司只用了80多亩土地就能达到同样产能,提升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食用菌生产注入“科技基因”,从“靠天吃饭”到全年不停产,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使得企业的食用菌品质和产量都有保障,这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和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食用菌采收车间,只见70余名采收人员根据相关需求,将鹿茸菇和白玉菇按照2.5公斤和12公斤的规格进行包装,当天将运往贵阳市的批发市场。“目前我们只生产蟹味菇、鹿茸菇和白玉菇三种食用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最近来自重庆、四川等周边省份的采购商都打电话来问是否可以持续供货。由于刚起步,我们的产量都还不能满足贵州本地市场,仅有小部分销往省外。”该公司销售负责人说,截至目前,企业生产出的食用菌已经销往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工厂化生产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从临时务工变成了“上班族”。采收车间的工作人员沈金珍家住青岩镇,每天骑电动自行车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工厂。今年初才来上班的她,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被提拔为采收车间的班长。“现在,每天正常上下班,公司还给我们都买了‘五险一金’,真正变成‘上班族’了。”沈金珍说。与沈金珍情况类似的工人还有很多。目前,该公司共有工作人员人,其中车间工人名,均来自周边乡镇。“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推进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种植等,拟增加相关深加工生产线,以丰富产品种类,逐步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智能化种植技术更好服务于食用菌产业,为做大做强现代化农业、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奚俊说。记者庭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ronga.com/lrzy/12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贺兰县隆源村养殖梅花鹿走出致富路人民资
- 下一篇文章: 贵族药真正开出平民价各地相继实施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