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本文中金寿山先生提到的保护阳气的关键在于“动”,以及养阳五法中,用药取舍体现的分寸感都非常精当,值得我们仔细品读学习。

从“日全食”谈到“阳气”

作者/金寿山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说明人身中的阳气,其地位像天空中的太阳那样重要。

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呢,还是两者在实质上有一定的联系?按照“生气通天”的精神,是应该有—定的联系的,但有待于验证。

天人合一:从日全食谈到阳气

今年(年)二月十六日(春节),上海中医学院等单位,在昆明市就日全食时对人体及动物体的影响进行了观测,得到了不少可贵资料,他们正在进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

从这些资料来看,人身中的阳气与天上的太阳,似乎有一定的联系。

从资料中发现,他们所观察到的病人出现的症状,都可以用阳气虚衰或阳气受到干扰来作解释。

日全食时,病人出现头昏、头胀者较多(25例中头昏有10例、头胀有9例),还有些病人出现头痛、耳鸣、目糊等症,为什么会这样?

头为诸阳之会,清明出上窍,阳气受到干扰,首当其冲也;也有出现胸闷、气促等症,胸中为清阳之位,胸闷气促者,清阳失旷也;也有病人出汗,阳失卫外之能也。

保护阳气,关键在于“动”

阳气在人身中的重要性,这在中医理论上是没有异议的。治疗重危病症,应该首先考虑到保护阳气,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是在阳气之衰,非一朝一夕之故;人的一生,由阳盛而阳衰,又是一个自然规律,所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所以无论健康人还是有慢性病的人,都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阳气。

保护阳气的关键在于“动”,而不在吃补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然之道即养生之道也,未有“四体不勤”,“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而能健康长寿者。

用药养阳有五法

至于用药保护阳气,须在有病时用之,具体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升阳、温阳、通阳、养阳、潜阳五法。

一、升阳

升发乃阳气之本性,不升便是病态。

东垣学说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曰补脾胃,二曰升阳气,三曰泻阴火。其中脾虚当补,有火当泻,尽人皆知。东垣发明,在于升阳气一点上。

单补脾胃而不升阳气,此“补”便是呆补;单用升药而不补脾胃,此“升”便是无根之升,只能外散而不能升阳。

葛根、柴胡一类药,善用之则升阳气,不善用之则竭胃汁、劫肝阴。

《临证指南》说:“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即是指出升阳气药应该与补脾胃药结合起来运用。

阳气不升之证,临床所见甚多:“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但用东垣法,不能局限于补中益气一方。

我曾用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一全身性干燥综合症伴有弥漫性角膜炎的患者,初以为方中风燥之药太多,有所顾忌,试用之果得良效;

还常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眩晕以及眼耳鼻诸病,疗效也较满意,而且血压低者能升压,血压高者能降压,不必因其血压高而畏忌用升散之药。

当然,用这些方必须辨证用之,如上述全身性干燥综合症病人就有脉濡、舌淡而之征。

二、温阳

温阳主要用于回阳救逆,自非参、附、姜、草莫属。

值得提出的是重症而用温阳,虽得挽救,已属焦头烂额。

张景岳说:“阳衰者,即亡阳之渐也。”与其焦头烂额于亡阳之时,何不未雨绸缪于阳衰之候。《伤寒论》提示脉微细、但欲寐便属少阴病,就当急温,这个精神是应该深刻领会的。

三、通阳

通阳与温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阳之药多少带点温性,但其目的不是“温”而是“通”。它的作用一是通心阳,二是化痰饮,三是利小便。

温阳用附为主,通阳则用桂。《伤寒论》中有通阳一组方子,都是以桂为主,配以甘草苓术等药,就可见其作用所在。所以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四、养阳

养阳用于虚劳。

“劳者温之”,但温非温热竟进之谓,而在于温养。慢性病人见阳虚之证,不能长期把桂附等药当作补药来服,这是显而易见的。

温阳之药宜刚,养阳之药宜柔。如苁蓉、杞子、覆盆子、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等药,性虽温而柔润,就可选用。

还有血肉有情之品,如龟板、鹿茸、鹿角胶、河车、坎气(脐带),既可填精,亦能养阳。“味归精,精归化”,这是填精之品亦能养阳的道理。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两者本来不是截然分割,而是互有联系的。

五、潜阳

阳气本宜升发,但亢阳无制,又宜潜伏,事物的辩证法本来如此。潜阳用金石介类重镇之品,众所习知,无须细说。

所须指出的,升阳与潜阳又可以同用。

例如某些高血压病人的见症,既有肝阳上亢的一面,又有清阳不升的一面,这时,柴胡、葛根、川芎、党参黄芪等药不妨与龙骨、牡蛎、龟板、生地、白芍等药同时选用。

升者,升其清阳,潜者,潜其邪阳,可以并行而不悖。升阳与潜阳,本来是相反的两个治法,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反可以相成,这又是事物的辩证法。

至于阳不恋阴,虚阳上浮之证,其性质与肝阳上亢不同,自然宜潜、宜纳而不宜升了。

本文摘自《金寿山医论选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金寿山。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末说句正事

由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ronga.com/zylr/1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