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简老师给同学们发送了地理必修3第一二章的知识总结,不知道同学们看的怎么样啦?新高二同学想要在新学期逆袭一定要提前预习哦!接下来,小简老师给大家发布的内容是必修3剩下章节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先收藏,慢慢消化吸收!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常规能源(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储量丰富(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

(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地形破坏)

2、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1)废渣:回收再利用(2)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3)废水:沉淀净化

4、植树种草,矿区复垦复植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开发注意:

(1)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4)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

2、水坝的功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

3、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肥,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生产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半山区立体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2、工业化进程:

3、城市化进程:

(1)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且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3、我国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西气东输:

(1)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线路布局:一线:新疆轮南油气田——上海;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3)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2、对东部(输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3)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2)有利于沿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为了寻求企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如需必修3全部内容电子版,







































白癜风怎么治最好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ronga.com/lrzy/1604.html